1 2 3 4 5 6 7 8
  ◎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976新闻  
  《菌棚里的大国工匠》第二篇《“食用菌大王”和他的木屑木耳》  
     
  更新时间:2016-12-23 09:54:00 来源:乡村广播  
 
 
   

  在昨天的节目中,我们认识了执着与食用菌技术的王相刚。在他艰难的研发路上,还会发生哪些故事。今天请听系列录音报道《菌棚里的大国工匠》第二篇《“食用菌大王”和他的木屑木耳》:

   “好多人都质疑,木屑出黑木耳纯扯淡,木屑即使长出黑木耳也不好吃……”

  十几年后,王相刚依旧对当年推行木屑木耳的情形记忆犹新。当初在乡镇企业做工人用木段培植木耳,被推荐到吉林工学院学习期间,他逐渐意识到这种原始生产方式早晚有枯竭的一天,设想可以用新材料代替。原想在老厂里会有机会研究实验,可几经辗转回到曾经熟悉的工厂,却发现厂房凋敝、工人寥寥、新项目研究更是早就停滞了。王相刚却不想放弃:

   “就想自己创点业吧,当时我们的乡镇企业正好也转制了,菌厂也没人干,我就又接着干。成立了吉林省林科院,敖东食用菌研究所,下来委托书,我做所长,开始推广木屑木耳的事情。”

  经过两年的研究实验,利用木屑代料栽培黑木耳选育技术获得成功,在1999年12月通过鉴定。手捧着一张沉甸甸的鉴定书,王相刚心里有了底。他在2000年成立起自己的公司——敦化市明星特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。正当他整装待发准备大干一场之际,一次下乡推广技术时意外发生了,他成了四级肢体残疾人。姐姐王相兰:“骑着摩托车上沟里,他的腿就是那个时候摔了的,摩托车不好走。也是担惊受怕,晚上打不通电话。自己在黄泥河,那时候没有那么方便,也是走了一些弯路。”

  康复中的王相刚依旧不改初衷,他在家里种木耳请人来看,用事实说话:“我把它种上在我的院子里,叫人家看,来了看。头一年成功了,冬天没有现场。我就找黄泥河电视台给我录了一个片子,到各个村去宣传。”

  那时代料种植还是新事物,农户们接受起来并不容易,大家往往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。王相刚的妻子缪元霞:“那时候已经有一定的栽培量,但是不是很大。最常见的,今年一下赚钱了,就说明年一定要怎么样。明年有都赔了,完全不种,排斥,这种情况挺多的。这个工作就白做了。”

  就这样,为了让大家尽快了解和学会技术,王相刚和家人起早贪黑、走村串户,用五年的时间,让代料栽培黑木耳在十里八村推广开来,很多人都从中受益了。种植户孙志宇:“我一年就种五万到六万段,我还上班。我媳妇在家整多一些,我年年都是过完年三月开始做,两个月它能发酵好了,然后在地里让它长呀。到十月一,也就是六个月半年,就这些东西吧。一年都得剩十万块钱往上,这几年都得十万块钱往上”

  单靠几个人的力量毕竟不是长久的办法,王相刚又连续3年自筹资金举办“黑木耳栽培技术交流大会”,面对面的给大家讲解栽培的技术经验,有力的促进了这项技术的广泛推广。于此同时,采用销售员模式,划片分管,逐步推进:难我也得这么去做。当时我不想挣钱,先把这个产业豁楞起来,有了名,这个产业发展起来,水深了就可以干大事。那个时候我就是持平,不赔帐就先宣传起来。就印成光碟,发给农户,而且东北三省全省各地区发。免费发的。”

  在缪元霞的记忆中,08、09年是红火的。20台推广宣传车,东三省划着片的跑。可好景不长,由于一心扑在技术上,疏于经营管理,技术推广员队伍成了散沙:“最多的时候,能有40、50人。我们把东三省就直接划片了,然后谁管那一片、那一片,辽宁少一点。我们原来没有管理经验,管理的也不到位,就是业务员自己都是农村上来的,他们也不接受管理,开始自己干私活。”

  一次失败的尝试,让好技术走向了更远的地方,也让王相刚静下心。2010年他接受黑龙江绥化学院的邀请进入食用菌研究所。开始了他通过教书育人来,传播食用菌技术的更为广阔的历程。明天请听系列录音报道《菌棚里的大国工匠》第三篇《从“菌菜”到“菌粮”有多远》。



 
  编辑:薄佳宁  
 
版权所有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广播网 电话:网站 0431-85815222.85815208 传真:0431-85815210
E-mai:info@jlradio.cn 地址:长春市彩宇大街118号 卫星路2066号 邮编:130033
Copyright ® 2008-2009 jlradio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900425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008003号